中等强度地震超百人遇难 积石山地震为何伤害这样大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16时,此次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青海14人遇难。目前,地震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
此次中级地震伤亡人数为何偏高?当地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强震?余震影响如何?《中国科学报》就此邀请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和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教授袁道阳进行分析解读。
震源位于南北地震带
《中国科学报》:此次中级地震伤亡人数为何偏高?
徐锡伟:此次地震伤亡人数出乎我的意料。6.2级属于中等强度地震,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强震不同,这样“背景性”的地震发生率更高。
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地区位于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崩塌现象。其次,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不够,震动破坏条件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此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震发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可能来不及躲避。
《中国科学报》:此次地震有何地质背景?
徐锡伟:此次地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南北地震带上,是地球活动相对比较强烈的地方。从震中位置来看,它和北西向的拉脊山断裂带密切相关,考古研究表明这条断裂带上曾发生过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相同,为逆冲型破裂。逆冲型地震就像两辆迎面行驶的车发生碰撞后,一辆车前部飞到了另一辆车顶部,这类地震的破坏力比“擦肩而过”的走滑型地震更强。
袁道阳:这次地震发生地区的地震构造是拉脊山弧形断裂的积石山东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有新活动,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类似的,门源地震和玛多地震都是发生在晚第四纪活动断层上。
历史上曾发生特大地震
《中国科学报》:历史上这一区域地震活动情况如何?
袁道阳:这是甘肃省继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据史料记载,积石山县本身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其附近地区,特别是靠近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康乐地区,曾于1936年发生过6.7级左右的地震。此外,历史上拉脊山断裂带附近曾有5级左右的地震记录。
徐锡伟:近年来,附近区域曾发生过几次五六级的中等强度地震。根据地质考古学研究,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这一区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地表破裂,附近黄河河堤变形,形成了大面积的滑坡和堰塞湖,导致了特大洪水,形成了如今的喇家遗址。
《中国科学报》:此次地震余震情况如何?
徐锡伟:我认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专家们的观点,这次地震是主震-余震型。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计,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1900年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次,均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上,这里地震活动原本就很频繁,所以需警惕余震。
西部台网密度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科学报》:甘肃、青海地震台网布局如何?
徐锡伟:我国地震台网布设较为广泛,但甘肃、青海等地的台网密度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地震台网系统就像“守夜人”,仪器设备24小时工作,但当前我们对地震机理的认识仍不完善,所以对于地震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仍然无法准确预测预报。
《中国科学报》:当前我国还有哪些提高地震监测精度的办法?
徐锡伟:提高地震监测预警精确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摸清活动断层,目前我们已经明确了上千条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活动带。同时,近年来,中国地震局采用微重力监测等手段,将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活动断层带,划定为年度重点危险区,并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监测。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以救援消防队为主力军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灾后救援越来越有序。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机理研究和认识。
《中国科学报》:对灾后救援和建设有何建议?
袁道阳:目前,积石山县的受破坏程度、震源深度以及当地民房的受破坏程度等都在持续调查中。根据现有情况看,县城附近的吹麻滩镇距离积石山东缘断裂带只有几公里,这个地区房屋损坏可能比较严重。积石山东缘边上的村庄可能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因为民房较多且大多为土坯或砖木结构,所以要谨防余震带来的二次危害。同时,此次地震区域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要注意防寒,避免出现冻伤情况。
徐锡伟:灾后重建要注意两件事。在重建选址时尽可能避开目前已知的活动断层带,不跨断层建设,同时要选择边坡稳定性更好的地基建设,防止地震带来的滑坡等次生灾害。在房屋建设方面,要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建造房屋,以减少人员伤亡。
以上就是中等强度地震超百人遇难 积石山地震为何伤害这样大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观看。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