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百年健康网(bnjks.com)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2024-10-31 11:39:34 作者:tc 阅读量:33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他,身负祖国重托,作为公费访问学者,赴美深造,刻苦勤学,汲取国际前沿医学养分。他,心系国家科研创新,创立国家第一个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奠定中国医学研究基石。他,牵挂中国医学发展,架起中瑞医学交流的坚实桥梁,促进两国医学智慧碰撞与交融。他,情牵患者疾苦,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于癌症早筛研究。

他就是胡立夫教授,一位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评选机构)深耕多年的优秀科学家,深圳“孔雀计划”首席科学家。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胡立夫教授成长于医学家庭,从小就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探寻生命科学真理的欲望,引领他走上了医学科研这条既充满挑战又极具魅力的道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80年,国家对外开放的红利,幸运地降临到胡立夫教授的科研生涯中。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为推动中美医学交流,特别向中国提供了六个赴美深造的名额。胡立夫教授,凭借长期自学外语的坚持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工作时积累的丰富外文医学文献阅读经验,脱颖而出,被中美双方共同认可,获得了这份宝贵的美国公费留学资格。他获得了绿色公务护照,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旗下的肿瘤医院研究所(NCI),开启了一段深具意义的学术之旅。在美国学习的几年里,胡立夫教授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顶尖的科研设备和前沿的研究方向让他眼界大开。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在这个全球顶尖的科研平台上,他像海绵一样,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导师学习,连用电脑写实验记录也是从头学起。早晨8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回家,午餐就是三明治和咖啡,每天要处理上百个大琼脂培养板进行癌基因的克隆筛选,经常累到只有上卫生间时休息10分钟。每天在实验室的灯光下,无数次地重复着实验,分析数据、开会讨论。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那段日子虽然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他内心深知,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多么来之不易。为了不辜负国家寄予的厚望,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敢有丝毫懈怠。也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不仅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最终,在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下,胡立夫教授的研究在1983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发现了小鼠白血病病毒的癌基因,这一重大发现为癌症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随后,他的论文被国际顶级权威杂志《Nature》收录并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这一成就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医学界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胡立夫教授时常回忆起在江苏启东进行医疗巡诊的那段时光。那时,他亲眼目睹了肝癌的高发状况,许多患者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幸在短时间内离世。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他的心,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效对抗肝癌,早期预防和准确诊断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

怀揣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与对患者深切的同情,1984年胡立夫毅然决定申请前往美国著名的MD Anderson肿瘤医院深造。在那里,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化学因素导致肝癌的复杂机理”,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未知,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癌症研究领域深耕的决心。

创立国家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胡立夫教授海外深造归来,迅速投身肿瘤医院研究所科研一线,想要将国际先进知识快速本土化应用,同时积极培育医学新秀。1986年他与顾健人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携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功从国家计划委员会争取到了三百万的专项基金(美元配套),创立了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这也是当时国家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在这期间,胡立夫教授带领团队深耕细作,聚焦于“EB病毒诱导鼻咽癌及肝癌癌变的分子生物机制”这一前沿领域。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发现,这些珍贵的科研成果相继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不仅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更深化了人类对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理解。

卡罗林斯卡——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国际舞台

1987年在一次汇聚全球精英的国际学术盛会上,胡立夫教授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演讲后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尤为幸运的是,他在此次盛会中偶遇了瑞典的George Klein教授——一位在肿瘤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多次担任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评委的权威专家。George Klein教授以其丰富的学术成就和发表大量文章,在学术界树立了极高的声望。

这次偶遇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更是胡立夫教授科研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在George Klein教授的引荐与支持下,胡立夫教授在1989年踏上了新的科研征程——受邀加入了被誉为诺贝尔奖摇篮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肿瘤分子生物系,并成功主导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这一平台不仅为胡立夫教授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更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诺贝尔奖候选人及获得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通过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他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前沿信息和专业指导。1989年,胡立夫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人群EB病毒在鼻咽癌中基因表达特征”的重要成果,这一发现深化了人们对鼻咽癌发病机制的理解。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1991年,胡立夫教授团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首次揭示了鼻咽癌癌变过程中,关键的“病毒致癌膜蛋白LMP1的表达受到基因甲基化的精密调控”。这一发现阐明了LMP1作为癌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还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其致癌潜力。随后胡教授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J Virology和Oncogene等权威期刊,为肿瘤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2016年,“表观遗传学中的基因甲基化机制”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对该领域研究的最高肯定,也间接印证了胡立夫教授当年对基因甲基化研究的前瞻性和重要性。以此为契机,胡立夫教授团队抓住研究方向,聚焦于“DNA甲基化在人类基因调控中和在癌变中的作用”。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线索,从微小的分子变化中捕捉癌症的蛛丝马迹。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验证,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些关键的“DNA甲基化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在肺癌、鼻咽癌,结肠癌和泌尿道肿瘤等癌症的早期诊断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他和团队也获得瑞典肿瘤基金会、美国NIH、瑞典SIDA、欧州癌肿基金会、WHO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资助。

2005年,胡教授发明了“利用咽部粘擦液进行基因甲基化诊断鼻癌”的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鼻咽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2008年,胡教授在新加坡成功获得了该技术的国际专利,并推出了用于鼻咽癌检测的试剂盒,进一步推动了DNA甲基化检测在越南,马来西亚和非洲部分国家的临床应用。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同年,胡立夫教授设计出了“反义苷核酸”专利。这一创新技术以鼻喉喷雾剂的形式,精准阻截平时隐藏在咽部的EB病毒复制,该研究成果在《口腔肿瘤》(Oral Oncology)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胡立夫教授团队还深入探索了鼻咽癌的遗传因素,特别针对高发家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还上榜了《欧洲肿瘤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这一研究为理解鼻咽癌的遗传易感性和家族聚集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2012年,胡立夫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及中国健康难题——肺癌,这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他们采用了前沿的“基因甲基化”筛查技术,希望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

为了深入了解肺癌,团队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肺癌患者样本。然而,在深入分析这些数据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肺癌患者之间,由于遗传差异的存在,其病情发展和治疗反应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一发现让原本看似清晰的研究路径变得模糊,项目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胡立夫教授深思熟虑后,决定对研究计划进行调整,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中国肺癌病人身上。他认为,中国作为肺癌高发国家,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丰富的临床数据,这将为他们提供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揭示中国肺癌患者的独特特征和潜在治疗靶点。

胡立夫教授不仅将全部心血倾注于DNA甲基化在癌症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上,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造福人类。同时他自己也成长为教授、实验室的负责人和博士生导师。胡立夫教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不少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后都成为各自学术领域的优秀骨干和领导。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架起中瑞医学交流的桥梁

自踏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大门起,胡立夫教授就怀揣着一个愿景——在中瑞两国医学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胡教授深知,医学能让全人类受益,其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因此,他致力于推动两国医学界的深度对话与合作,组织瑞典和中国医学代表团互访。

22012年,恰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迎来200周年庆典。胡立夫教授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于是,他携手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肿癌中心主任Ingemar教授,共同策划并组织了瑞中医学讨论会。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此次讨论会规模很大,邀请了五十多位来自中国各地顶尖医学院校的教授、校长及院士。这次学术交流盛会,除前沿学术的交流,还就未来合作的方向与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成为了一个推动中瑞医学合作迈向新阶段的起点。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合作范畴已远远超越单一项目或领域的界限,全面拓展至学院间的深度合作,从北京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及香港各大院校,学者们携手共进,共同参与并推动了近十项合作基金与重大研究课题,其中不乏国家级的863计划基金项目及211重点大学支持的关键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助力提升了中国医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也为胡立夫教授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六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为培养我国医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在胡立夫教授的积极斡旋与不懈努力下,中瑞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深化。这一过程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健委副部长的曾益新教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院士,两人均成为了推动双方合作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肿癌中心主任Ingemar教授因促进中瑞医学交流贡献突出,荣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及中国国际友谊奖,并多次受到国 家 领 导 人接见,包括习 主 席的专程会见。胡立夫教授团队也因贡献非凡,在国 家 领 导 人访问瑞典时受邀参与集体接见。

胡立夫教授也因为多次助力中瑞医学交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迎来了科研新机遇。2017年,他接待深圳代表团访问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时,得知了深圳市的“海外孔雀”计划,胡立夫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这与他研究基因甲基化早期诊断肺癌项目的契合点。通过在中国进行的几轮路演竞争,胡立夫教授团队在2018年获得政府研究资助基金。为此,他毅然决定暂停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34年的工作,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外国博士后团队回国,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专注于肺癌早期诊断研究。

理念共鸣到实践合作——共筑人类天年梦

2023年,胡立夫教授团队的“海外孔雀”计划项目——“血液6基因甲基化早期诊断”肺癌的研发顺利完成,并由深圳市科创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结题。项目完全原创地从手术肺癌病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DNA开始,用全基因甲基化芯片和全基因测序表达方法,进行多轮筛选,找出特异标志物,建立6通道荧光定量PCR检测模型,适用于病人血浆样品,用数学组合方法将基因甲基化信号转换去判断肿瘤患者,是国际和国内领先的检测技术。当项目诊断试剂盒正要进入注册报证获批生产新阶段,胡立夫教授在海外留学回归人员联合会的组织下参观了泽医细胞治疗集团,遇见到集团创始人白宗科博士。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深圳泽医细胞治疗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用细胞技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细胞科技公司。在2016年,深圳泽医细胞治疗集团就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了“五网联筛”的概念——对基因、蛋白质、细胞、免疫功能、影像五个层面的筛查,可以早于临床1-3年发现超早期癌症。这一概念的实践与运用与胡立夫教授的癌症早期检测研究不谋而合,经过与白宗科博士的多次深入交流,两人不仅在癌症早筛技术上找到了共鸣,更在“让人类健康活到天年”的宏伟愿景上达成了高度一致。也因如此,胡立夫教授最终婉拒了多家公司,坚定选择加入泽医。

新的追求和挑战

目前,他正紧密遵循《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指南(2004)》的指引,致力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工作。他与同事们携手并进,针对肺结节这一肺癌的潜在前兆,实施精准有效的干预措施,希望在从源头上阻断肺癌的早期发生与发展。

心系病患疾苦,三十余载扎根癌症早筛研究

迄今为止,他发表了120篇SCI文章,获得18个专利。从科研工作者到访问学者,从顶级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到“孔雀计划”首席科学家。他以追求真理的执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及对患者的深切关怀,生动地诠释了当代科学家所秉持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随便看看

相关链接

首页| 新闻| 健康生活| 健康百科| 健康杂谈| 健康须知| 饮食| 养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621663 1881142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