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院长带我们探寻古中医:解锁传统医学的奥秘与智慧
在 “问道古中医” 直播间中,李李院长以其深厚的古中医知识和传承者的身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李李院长作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周超凡先生嫡传弟子,以及众多专业机构的委员和会员,其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令人钦佩。观众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点赞,表达对李李院长的喜爱和对古中医知识的渴望。这种热烈的互动氛围,充分展现了古中医在当今社会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接下来就跟随李李院长一起探寻古中医!
古中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核心价值观 “天人相应” 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古中医的视野中,人体是一个与天地息息相关的 “小宇宙”,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正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见证了中医理论的深厚和广博。
古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注重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更加精准细致。同时,擅长治疗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通过调和体内气血、阴阳等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例如,对于脾胃虚弱、气阴两虚等问题,古中医都有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古中医的精气理论为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新视角。肿瘤被认为是精气聚散失衡所致,古中医巧妙地运用 “气机” 升降出入的理论来理解生命的韵律,演绎万物的生老病死。
此外,古中医强调 “治未病” 思想,与现代医学的 “健康管理” 理念不谋而合。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古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它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平衡身心、调理阴阳、调整生活方式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
古中医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是我们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古中医的特色理论
(一)对瘟疫的独特分类
在古中医中,瘟疫有着独特的分类方式。中医文献中,瘟疫又称为 “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 等。古中医将瘟疫分为不同类别,如温疫、疠气等,体现了其对疾病认识的独特性。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其致病特点发病急,病情比较重。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从而感染他人,可以造成当地大面积的流行。此外,不同疠气所致之病各异,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 “一气致一病”。
《黄帝内经》中的疫病概念既有 “疫” 又有 “疠”,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其发病的运气条件,而防治方法是相同的,均从其五行属性上入手。如根据五行命名为 “木疫”“火疫”“水疫”“土疫”“金疫”,这五类疫病病性不同,症状也各有特点。
(二)合谷穴的神奇功效
合谷穴在古中医中有着神奇的功效。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其位于手背部,第 1、2 掌骨之间,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本穴具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等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合谷穴也有广泛的应用。遇到牙疼、三叉神经疼、胃疼、感冒发烧、腹泻腹胀等情况,可以按揉这个穴位,每次按 5 - 10 分钟,按到有酸胀感,一会就不疼了。孕妇不能按合谷穴,因为这个穴位容易引起孕妇的流产。
此外,古人每一次作揖,都是在刺激合谷穴,其实每次打招呼,都是在调理自己的身体。过去打坐运气讲究一个周天的循环,但是气血运行到四肢和双手,通过作揖的姿势完成气血的循环。后来慢慢的演化,左手的食指就按在了右手的虎口上,这里有个合谷穴,可以清热解表、通经活络、镇静止痛。
古中医治疗牲畜家禽之法
(一)古人的智慧传承
古中医不仅在人类疾病的治疗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将其智慧延伸至牲畜家禽的健康领域,充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理念。在古代,牲畜家禽对于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劳动力,如牛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鸡能下蛋,为人们提供营养来源。在古中医看来,不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平等的生命形式,都应该被尊重和珍惜。
古中医倡导众生平等,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牲畜家禽与人一样,有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它们的生命原理与人相似。因此,当牲畜家禽生病时,古中医会尽全力给予治疗。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古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古中医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具体治疗方法
古中医治疗牲畜家禽有其独特的方法。例如,当鸡患有禽流感等热症时,可以给鸡吃磨碎的绿豆。绿豆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此外,还有非药物疗法,即在鸡的翅膀下相当于人体心经的极泉穴处刺血。将浊血放出后,把鸡往圈里一扔,第二天小鸡就可能活蹦乱跳起来。
在古代,还有许多针对牲畜家禽的中药方剂。如《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病方,其中详细记载了治疗马热、黑汗鼻有脓、肠结等病症的方法。对于鸡的疾病,也有众多经典中药方。例如,蛋哥整理的古人留下的二十个经典中药方中,就有针对鸡受凉感冒、止咳化痰平喘、消炎止血止泻、清热解毒、驱虫杀螨、消炎降脂增蛋、调节免疫等不同病症的方剂。这些方剂为养鸡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体现了古中医在治疗牲畜家禽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古中医的学习之路
(一)艰难而严谨的步骤
古中医的学习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每一个步骤都彰显着其严谨性。
识德断智:学习古中医之前,需找到医术精湛、品行高尚的师傅。师傅会考量弟子的品德与聪慧程度,顽劣者不收,阴狠者不用。弟子需先称呼师傅为 “名医” 或 “先生”,经过磨练,如白天干杂活,晚上刨制药,甚至无故被责骂,只为磨平心性。这是古代师道尊严的体现,传医即传道,宁可失传,也不误传。
进山食药:认识药材是古中医学习的重要环节。古中医要求既懂医又懂药,从学医之日起,就要背着药筐进山采药。了解草药的生长环境、特性、采摘季节、晾晒保存方法以及入药用的部位等。采药过程中,师傅还会让弟子尝药,甚至在突发状况下考验弟子的自救能力。
千日无言:此时要跟随名医看诊,站在名医身后,一句话都不能说,通过观察名医把脉、问病、开方来学习。这是因为弟子资格尚浅,且师傅还未正式承认其为徒弟。只有经历千日无言,让名医看到悟性后,才有可能拜师,学习更多知识。
独断万病:这一步要求大量积累临床案例,多实践多总结。古中医学习者要以减少世间疾病为目标,而不是急于出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古中医的精髓。
身后授业:师傅在感受到大限将至时,会把徒弟召集到身边,让徒弟摸自己的脉搏,感受死脉,传授最后一课。这体现了古中医师傅对传承的执着和无私奉献。
(二)非专业人士的学法
非专业人士也能学习古中医,不必成为专家给别人看病。在节目中,李院长教大家的方法简单实用,如赤龙盘柱汤和长寿饮等药食同源的方剂,可用于调理脾胃虚弱和气阴两虚等问题。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古中医小方法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小问题。非专业人士学习古中医,关键是要坚持,不半途而废。每天学习一点古中医知识,就能逐渐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达到小病自己治、大病少花钱的目的。同时,要将古中医融入生活,感受其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打招呼时的作揖姿势,其实也是在调理身体。古中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古中医的方剂应用
(一)赤龙盘柱汤与长寿饮
赤龙盘柱汤由黄芪、红枣、山药各 15 克,加点冰糖熬煮而成,代茶饮可调理脾胃虚弱问题。这三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药食同源,坚持喝一个月就能有明显效果。
长寿饮则是针对气阴两虚的情况,配方为生黄芪 30 颗、人参 9 颗、麦冬 15 颗(麦门冬)、五味子 6 颗、乌梅 6 颗,煎水取药汁喝。此药味道可能一般人难以接受,因为五味子甘苦酸辛咸五个味道都有,好在有人参、黄芪、麦冬三味是甜的。还可以放一些蜂蜜来调味,蜂蜜也是补气的,纯粹的野山蜂蜜效果更好。
(二)其他经典方剂
除了赤龙盘柱汤和长寿饮,古中医还有许多经典方剂。如《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众多治疗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病的方剂。其中,对于马热、黑汗鼻有脓、肠结等病症有详细的治疗方法。此外,荆防败毒散也是古中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兽医临床中,荆防败毒散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动物传染性疾患,如牛流感、马流感、新城疫、温和型禽流感、猪风寒型流行性感冒、鸡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雏鸭病毒性肝炎,母畜产后发热等,疗效显著。其药物组成为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甘草、薄荷等。
还有盘龙参,可用于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咳嗽吐血,头晕,腰痛酸软,糖尿病,遗精,淋浊带下,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烫火伤,疮疡痈肿等病症。其相关配伍丰富多样,可与当归、黄芪等配伍治病后体虚;与贝母配伍治肺痨虚热咳血;与远志、合欢配伍治神经衰弱等。
另外,乾隆皇帝的长寿方之参麦饮也值得一提。配方为 1 克人参配 1 克麦冬,水煮后喝这个水,把人参片嚼着吃。身体虚弱的人可以用 3 克人参配 3 克麦冬煲汤喝。此方可气血双补,只要每天坚持吃,一段时间以后会觉得气血旺盛。
再有枸杞大枣茶也是一种长寿饮品。每天用枸杞 30 克(约半小把),配上 3 枚大枣,加上绿茶泡开水喝,不仅美容养颜还补肾强骨,还减肥。最后将泡个的枸杞大枣吃掉,长期坚持用效果不错。这些经典方剂充分展示了古中医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价值。
古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学习难度大,但它的效率高、作用显著,对减少患者痛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中医值得传承和发展。
古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古中医强调 “治未病” 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古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通过平衡身心、调理阴阳、调整生活方式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