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派史士昊科普——暑气渐退,小心“秋燥”
史士昊中医界名中医,御医派七分养三分治学说传承人,高级公共营养师,易医学者,从事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七分养三分治理论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潜心攻读中医理论及经典著作挖掘整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并复原五仙膏这一千古奇方 。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做出巨大贡献。其学术成果已成功发布在《五行人与治未病》《文化月刊》等国内外专业医疗平台,先后荣获科技成果证书及国家发明专利。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即指暑气消退,凉意渐起。民间俗语有言:“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处暑在古时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演变至今也流传了很多民俗。古时农民甚至官家都对祭田神都极为重视,中元节和处暑期间,是人们向天地祭祀感恩的重要时节,也是对农作物丰收的期盼。而在江苏地区,处暑这一天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此时,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在传统中医文化里,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易伤人津液,故应滋阴润肺为宜。肺与秋相应,而酸则入肝,肝木旺盛亦可以收敛肺气,这说的就是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少食辛辣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这份“养生指向标”请收下~
①重在滋“润”
“秋燥”常见口燥咽干、鼻唇干燥、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症。此时应多食用如梨、银耳、百合、枸杞等食物,其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
②缓解“秋乏”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人的作息应尽量保证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这样可以改善疲累的状态,缓解“秋乏”。
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独家品种五仙膏内含多种药材,补五脏,但侧重在肾与脾,两者相互促进,可滋肾养阴,健脾益气。
【五仙膏】
成份:人参、白术、茯苓、菊花、枸杞子、地黄、麦冬、陈皮、葛根、蔓荆子、六神曲。辅料为蔗糖、枸橼酸。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滋肾清肝、益气生津、清利头目。用于胁胀脘痞,消化不良,耳鸣目眩,记忆衰退,口干津少,四肢无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