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次感染”要来了? 专家认为大流行几率较小 近日,不少地方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自己的阳性抗原,称之为“二阳”。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4月14日至4月20日新发现275例地方重点变异株;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首次监测到的15例XBB案件.1.16,本周已增加到42例。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很多人都在准备旅行。新冠疫情会再次反弹吗?假期还能出去玩得开心吗?人的免疫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不用太担心二次感染
“五一”假期作为春节以来的第一个小长假,人们的出行需求大幅增加。新变异株在大规模人员流动下会带来什么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伟表示,“五一”期间感染人数可能会增加,但我国人口免疫接种比例较高,很多人都有感染经验,人口免疫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近期再次流行的概率较小,小规模传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考虑到新冠病毒已知的变异规律和传播没有季节性特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流行,类似于流感,与人类长期共存。”赵伟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中心主任彭杰建议,我们不必恐慌,新一轮感染高峰可能出现,但鉴于许多人建立了免疫屏障,新一轮疾病流行传播高峰、速度和影响不会像以前那样“高”、“快”、“大”。
居民不需要囤药 建议在暴露的环境下戴口罩
居民需要囤积药物来处理“二阳”吗?赵伟说,临床判断这次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物可以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建议个人不要囤积药物。如感染新冠病毒、嫉妒、异物感、视力丧失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感染XBB?.1.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局表示,疫苗接种或既往感染留下的免疫力仍能为个人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当公众处于暴露的环境、拥挤的地方或接触脆弱的人时,仍然建议戴口罩。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应特别注意自我保护。
XBB.1.16未形成传播优势 我国仍保持极低水平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新情况。在官方报告中,没有第二波新冠流行。4月7日至4月20日,全国发热门诊人数呈下降趋势,4月20日为23.6万人次,较2022年12月23日峰值期下降91.8%。2023年1月5日,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者达到峰值162.5万人次,随后继续下降;4月20日下降至3929例,较峰值下降99.8%。
近日,被网友称为“大角星”的新冠变异株XBB.1.16在一些国家传播。截至4月18日,世界上至少有33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XBB.3647例1.16变异株,主要来自印度(63.4%)、在美国(10.9%)和新加坡(6.9%),其人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印度的主要流行株。
虽然“大角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在中国,毒株尚未形成传播优势。4月21日,国家疾控局回应说,由于XBB在一些亚洲国家很受欢迎,.XBBB1.16.1.16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仍保持在极低水平。
如何避免“二阳”? 请加强这些方面的保护
一些网民对再次“招募”表示担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峰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可产生高水平病毒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水平抗体自然会减少,面对新的突变株,这种保护很容易逃脱。此外,不同人的病毒抗体水平不同,抗体水平本身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容易进行二次感染。
“病毒能否传播取决于粘膜抗体的水平。”李峰说,奥密克荣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人体内的粘膜免疫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粘膜抗体很高,即使血液中的抗体下降,病毒也不会在人群中传播得那么快。彭还提到,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和基础疾病的人很容易再次感染新冠军。但现在离上次感染高峰只有四个多月了,“许多人仍然有很强的免疫力”。所以他认为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的感染。
此外,专家认为,即使是第二次感染,症状也可能比第一次感染轻。李峰隐喻——第一次感染后,我们身体形成的免疫记忆有能力“镜子”,在第二次感染中,即使病毒突变,免疫系统也能迅速识别病毒,无需调动全身“资源”“轰炸”病毒,避免“免疫风暴”,表明症状会更轻。
彭杰建议市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护:
首先,在封闭的公共场所戴口罩,如飞机、地铁、长途汽车等。坚持经常洗手和其他卫生习惯。目前,广东正处于雨季,病原体容易繁殖,除了预防新冠感染外,还要预防甲流等传染病。
第二,对于医务人员、特殊群体(教师等),以及未接种疫苗的人,特别是在一轮感染高峰期没有被感染的人,我们应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第三,在药物方面,临床判断这次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物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医疗需求。建议个人不要囤积药物,有症状可以去医院开药。
以上就是新冠“二次感染”要来了? 专家认为大流行几率较小的全部内容,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