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山上绿树成荫,黛湖犹如一颗镶嵌在山上的翡翠,眼前的美景犹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缙云山保护区被称为“植物物种基因库”,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屏障。6月5日前夕,记者走进缙云山,探索当地如何从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今天的“养山富山”。在缙云山脚下的生态搬迁安置点“缙云山居”,各具特色的小楼散落,周围绿草如茵。北泉村村民周业平见证了缙云山生态与村民生活的变化。周业平说,整治搬迁后,全家搬到了今天的“缙云山居”。社区干净整洁,公交车站就在门口,出行非常方便。“周末,儿子和儿媳带着三个孙子回来了。孙子住在这里,不想回城里。”
据了解,缙云山保护区存在农家乐众多、乱建乱建的现象,导致部分林地被侵蚀,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自2018年以来,北碚区对缙云山进行了全面整治升级,拆除了各类违法建筑,清除了缙云山保护区所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同时,创新实施保护区本地居民生态搬迁试点,协调生态补偿、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居民完成生态搬迁。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党委书记龙天真介绍,为确保村民能够搬出去、稳定、致富,村里成立了集体企业,每年滑动连接岗位16人,临时突袭岗位358人。主要工作包括卫生、森林防火、河流巡逻等,让村民就近就业。如何解决缙云山综合升级的“后半篇文章”?将人居环境改造、农村治理、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启动实施缙云山农村生态B&B建设项目,探索生态美、产业繁荣、人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过去,农舍是缙云山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质量低、客户数量低,收入很少。人们缺乏经营动力和对未来的信心。”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党支部副书记甘玉伟表示,在不触及生态红线的原则下,当地政府对缙云山北碚区三个镇街近80户农舍进行了分批更新改造,打造了“缙云山宿”农村生态民宿集群。目前已签约21家,6家已开业,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缙云山当地村民孙德宏在山上开民宿多年,促进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了让B&B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她通过培训学习了泡茶、插花、咖啡和甜点的制作技巧,拓展了服务内容,“除了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特色活动,如景区导游、山中夜景、儿童科普等,丰富客户体验。”她提到,她的B&B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装满房子,真正感受到“生态红线”变成“生态效益”。
近年来,缙云山的生态价值逐渐显现。当地引进了温泉度假、优质民宿、生态农业等文化、旅游、保健、农村综合产业项目,激活了缙云山甜茶、青梅、糖梨、竹林等产业。同时,缙云山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发现了缙云掌突蟾蜍、缙云三窝蜘蛛等新品类。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生态社区更加完善。
缙云山保护区的生态转型已成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更多的人喜欢“看山、看水、记乡愁”的美丽乡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