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经销商在降价潮中挣扎求存,当车企利润在 “以价换量” 中不断摊薄,中国汽车行业终于对无序 “价格战” 按下暂停键。2025 年 5 月以来,从工信部的监管表态到行业协会的自律倡议,从头部车企的转型宣言到全产业链的生态重构,一场由政策引导、企业响应的 “反内卷” 行动,正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告别野蛮生长,迈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今年二季度的车市堪称 “价格绞肉机”:部分热门车型降幅突破 30%,新能源与燃油车陷入全面混战。表面上看,消费者享受着购车红利,但数据揭示深层隐患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行业盈利水平同比下降 18%,超 60% 经销商陷入库存积压与资金链紧张。某合资品牌 4S 店负责人坦言:“一台车毛利不足 5000 元,还要承担售后成本,降价看似抢市场,实则饮鸩止渴。”
更严峻的是产业链风险。无序降价导致车企压缩研发投入,某新势力品牌被迫将年度研发预算削减 25%;零部件供应商为维持订单,不得不接受 15% 的价格下调,质量隐患随之增加。正如工信部负责人所言:“当价格战演变为成本战,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与产业未来。”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层与行业协会迅速出手。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倡议,直指 “强迫进车”“进销价格倒挂” 等顽疾,要求车企合理制定考核指标,不得以罚款胁迫经销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则从竞争底线切入,明确禁止低于成本倾销、虚假宣传等行为,并推动建立车企合规自查机制。
政策层面释放更强信号:工信部表示将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开展产品一致性抽查,对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实施约谈、通报。国家发改委则提出 “因业施策化解结构性矛盾”,鼓励车企通过产能优化、技术升级实现良性竞争。这些举措如同组合拳,既治标又治本,为行业划定竞争红线。
头部车企的表态标志着行业共识的形成。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 “内卷式竞争是慢性自杀”,宣布将年度研发投入提升至营收的 8%,重点突破智能驾驶与氢能技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出 “科技竞争论”,计划未来三年在海外市场投入 50 亿元,构建全球化研发体系;蔚来、广汽等企业则聚焦服务与品牌价值,推出 “用户社区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 等差异化策略。
新能源领域成为价值竞争的主战场。比亚迪推出 “技术鱼池” 计划,开放 300 项专利供行业共享;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图,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华为与车企合作的 “鸿蒙智能座舱”,将软件生态纳入竞争维度。这些探索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从 “硬件拼价格” 转向 “软件拼体验、技术拼壁垒” 的新赛道。
“反内卷” 的核心是建立 “技术创新 — 价值提升 — 生态共建” 的正向循环。在生产端,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建立 “成本共担、技术共享” 机制,如吉利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一体化压铸技术,使零部件成本降低 20%;在流通端,汽车经销商商会推动 “以销定产” 模式,某自主品牌将库存周期从 90 天压缩至 45 天;在消费端,行业尝试 “用户价值定价”,理想汽车通过数据分析,为不同用户群体定制配置方案,使单车溢价率提升 12%。
国际经验提供镜鉴:日本汽车产业在 1980 年代经历价格战后,通过精益生产与技术创新实现全球超越;德国车企则依托 “隐形冠军” 供应链体系,在高端市场建立壁垒。中国汽车产业正汲取这些经验,通过 “链主” 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如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提升至 95%,培育出 120 家亿元级供应商。
当蔚来 ET9 以 “全场景自动驾驶” 重新定义旗舰车型,当比亚迪海狮 07 凭借 CTB 技术刷新安全标准,中国汽车行业正在证明:真正的竞争不在价格标签,而在技术厚度。这场 “反内卷” 运动,本质是产业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 —— 从 “规模制胜” 到 “价值致胜”,从 “短期博弈” 到 “长期主义”。正如工信部所言:“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创造新需求、定义新标准、引领新趋势的创新者。” 当价格战的硝烟散去,留下来的将是一群以技术为矛、以生态为盾的 “价值守护者”,他们正在书写中国汽车工业从 “制造大国” 迈向 “产业强国” 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