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实际改变社会。百度作为一家较早转型为大模型的科技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实践和见证技术创新带来的积极力量。
百度相关负责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创新往往孕育着机遇发展,技术发展可以促进稳定就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业务就像一朵盛开的云,正在散布一条新的就业路径。
煤矿业监控人员成为数据标记师
从早期的业务维度来看,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数据标注师郭梅是百度开展的各种技术业务中,促进就业发展的案例很多。
郭梅曾经是煤矿企业的监控人员。经过基地系统的培训,他掌握了自动驾驶、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等数据标注能力,实现了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职业的转变。百度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第二次上市时,郭梅也和百度高管一起敲响了上市锣声,作为新的职业代表之一。“转行不转弯,新技术带我认识时代,我教它认识世界。”郭梅说。
百度智能云数据标签基地作为百度早期智能业务带来的新就业机会,可以提供近万名数据标签师,同时促进周边生活服务业的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百度智能云数据标注基地不断努力建设人才梯队和培养重点人才,以基础知识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赋能员工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基地不断加强与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实习等多种方式,帮助高校在拓宽人才供应渠道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发展。
随着百度山西数据标识基地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数据标识企业和人才已经在基地内培育孵化出来。太原市周边建设了多个分布式基地,形成了区域数据服务业的集群建设。赛迪顾问报告显示,在山西省基地的带动下,山西省有200多家数据服务相关企业和1万多名员工。
联合工会赋能员工AI转型
今年四月,百度发布了《百度2024年环境、社会和管理与治理》(ESG)报告中提到了百度使用AI赋能就业的多项实际措施。
报告指出,2024年,百度与武汉市总工会联合推出“劳动者第二技能学习平台”,为武汉市308万名员工和2.1万个基层工会组织服务。该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人工智能各领域的行业专家授课,确保学习内容权威易懂。
截至目前,“劳动者第二技能学习平台”已在武汉、山西、南京、深圳、广州、东莞、安徽、北京等不同省市开放,赋能劳动者第二技能,有效促进社会 AI 公正转型。
在中国的视障群体中,IT从业人员的数量仅次于按摩行业,视障人士在操作电子产品时往往面临很大困难。基于百度推出的智能编码助手文心快码(Comate),所有这些都开始改变。
“文心快码无障碍版”作为国内首个支持无障碍开发的编程工具,可以帮助视障程序员快速定位代码行,完成开发任务,自由搭建程序世界,通过指令、自然语言、快捷键等多种方式打开就业机会。百度希望通过科技,让更多的人平等参与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成果。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AI人才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而西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琳团队通过使用百度飞桨的PaddleGAN模型,重建唐卡艺术的数字超分辨率,完成缺陷颜色的修复。
“AI+除了文化保护的价值,唐卡在教育层面更有意义。李琳说:“有些学生在大学里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更不用说接触人工智能了。学生需要一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项目,以及能够快速使用的工具。”
在“AI+在唐卡项目中,百度起到了帮助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作用。学生可以在2个月内实现人工智能实践能力零的突破,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快速提升能力。“百度将从行业一线投入到西部高校教育中,既补充了高校人工智能教师的不足,又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李琳说。
2020年,百度提出了5年内培养500万AI人才的计划,百度表示已经在2024年提前完成。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今年4月25日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未来5年,百度将加大力度,为社会培养1000万AI人才。与此同时,百度继续开展多项AI人才培养项目,“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已连续20年举办,共有30多万人参加,成为国内编程领域的标杆赛事。
除了社会人才,百度表示,未来三年,百度将向优秀校园人才开放2.1万个实习岗位,不断加强实习生培养,进一步提高实习成功率。今年3月,百度为在校学生开设了3000多个暑期实习岗位,87%与AI相关,涵盖大模型、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领域。同时,百度今年也将启动管理培训生计划,招聘AI领域的顶尖校园人才,致力于培养AI时代核心业务的未来领军人物和AI技术领军人物。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推广应用。新的生产力蕴含着就业潜力。以百度为缩影的科技公司正在绽放,扩大就业空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