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11年 京津冀“链”出新活力协作再升级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效率,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北京由“大而强”转向“优而精”,天津从“体系全”转向“韧性强”,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
在北京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生产线上正在研发和试生产的是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磁流变悬架。如果传统的悬架是给汽车穿上一双硬底鞋,在不平坦路面的行进过程中会产生颠簸,那么安装了磁流变悬架的汽车,就像是穿上了一双气垫跑鞋和登山靴的结合体,可以根据不同路面条件自由调节,而且整个调节的过程不到1毫秒。瞬时的响应速度和灵活的自适应能力,让整个行进过程更加平稳和舒适。
磁流变悬架系统因价格高昂,此前主要应用于高价位的进口车型。近期,北京的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实现了磁流变悬架系统供应链的国产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凭借这一优势,企业最近获得了大量国内车企的订单。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把生产链延伸到河北张家口的制造基地。
京西智行中国区运营副总裁 王树建:张家口工厂产线建成之后,我们每一年都可以为20万辆车提供全套的磁流变悬架产品。通过北京的技术优势和张家口的产业集群资源禀赋的优势,在我们整个供应链端,研发和制造端进行强链补链。
“北京研发 张家口制造”的协同模式带来显著的区域联动效应,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三地示范项目多点开花、产业配套更加紧密的一个缩影。
天津:推动区域发展
驶入“快车道”
在距离北京核心区仅50公里外的天津市武清区,一座可容纳百万台高功率服务器的科技创新园,目前已汇聚京津冀三地240多家数据高需求企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算力基建项目,这座科技创新园里的大带宽网络,可直达北京亦庄等互联网企业集中区域,实现点对点传输。京津区域内,时延小于0.5毫秒。通过这样的“海量”算力与“高速”传输,服务金融、网联车等产业发展。
武清区高村科创园副总经理 谭慧申:园区实现了智能算力超过7000p,相当于国内外顶尖的游戏电脑数10万台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智算服务。
最近,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生产的目前国内最大的3D打印制造装备正式投入使用,这套设备突破了悬空结构无支撑3D打印的技术难关,制造的海洋基建材料比传统海洋浮力平台所用的钢结构,降低1/3的综合成本。
北京理工大学跨尺度增材制造实验室负责人 刘长猛:我们利用了河北相关的钢铁产业,利用了北京研发的新结构新材料,同时利用天津强大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进行协同发展。
以这项先进技术研发为牵引,目前天津正在汇聚起一个由170余家海洋装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白向东:我们要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有机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吸纳承接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真正实现“京津创新 区域转化”的创新发展格局。
如何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
交出的“成绩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 卢伟:11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推动设施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不断融合,在三个方面呈现新活力:
1、触发要素流动活力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建设。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越织越密,三地要素流动和交换水平不断提升。
2、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三地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上谋篇布局。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等指标均大幅提升。
“携手”11年 京津冀“链”出新活力协作再升级 三地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链群建设、优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重点建设任务。在产业集群协同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14个产业“卡点”实现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年健康网 电/讯"或带有百年健康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百年健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